教育咨询的力量:网络游戏沉迷少年的转变历程

分享

分享到:

    发布于:2024-02-23 20:57  浏览量:240  来源:网络

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一个关于青少年教育咨询的案例,主角是名叫董祥龙的13岁初二学生。他在学习上显得不感兴趣,尤其是对语文的抵触,同时对网络和手机游戏产生了过度依赖。他的背景复杂,涉及家庭和社会的多个问题,如父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、家庭氛围的冷暖变化等。通过教育咨询师的介入,我们设法解决这些问题,帮助董祥龙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,改善与家人的关系,并鼓励他更活跃地参与社会活动。

62-15.jpg

董祥龙,一个14岁的初三学生,就读于某中学。他对英语有着独特的热爱,但对语文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感。他来自优越的家庭,父亲在国企工作,母亲是学前教育机构的英语老师。家庭环境并不理想,父母的期望与对待祥龙的态度产生了显著的冲突。父亲因工作繁忙,长年不在家,而母亲在子辰学业不佳时采取严厉手段,使家庭氛围更加紧张。

在个人陈述中,董祥龙表达了对语文学习的不满,尤其是在作文上的挫败感。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游戏上,注意力分散,自控能力差。他比较内向,只愿意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,其他时间则常常保持沉默。

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。董祥龙的同学也和他一样沉迷于游戏,社交圈子相对狭小,逐渐形成了对游戏的依赖。家庭环境则承载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观,将学习成绩视为孩子未来成功的唯一标准。这种观念对董祥龙产生了负面影响,使他在学业上感到迷茫。

尽管案主具备一些积极因素,如遵守纪律、与家人保持亲密关系、聪明等,但他对学习的态度却受到了多重负面影响。咨询师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重新找到语文学习的兴趣,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,控制游戏依赖,并改善与家人的关系。

在服务实施阶段,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帮助案主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。他通过引导案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,培养了其对学习以外事物的兴趣。在家庭日记疗法中,案主逐渐表达了对改变的接受和对学习的新认知。

经过多次咨询和家庭沟通,案主的学业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。他参加了社区阅读和英语口语兴趣班,逐渐减少了玩游戏的时间。咨询师与案主家长的面谈中,强调了平等沟通的重要性,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,转变了家庭氛围。最终,通过引导和激励,董祥龙在学业和家庭关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。

在整个服务过程中,咨询师始终秉持中立、真诚的态度,注重案主的自主性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,比如对案主的心理依赖可能会影响其独立性。总体而言,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,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,为董祥龙的学业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有益的支持。


声明: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,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,联系方式请点击【侵权与稿费】。

关注官方微信